中国江苏网5月14日连云港讯 “大家仔细看看,这个写有‘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药包看似普通,它可是一个军人的‘救命包’啊!时间回到1951年抗美援朝,家住桃林镇南芹村的马太昌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士,在一次战斗中,敌人的两发子弹正好打在药包上下两个位置,竟然没有穿透,身体毫发无损。他心里暗自庆幸,关键时刻是药包挽救了一个鲜活的生命,心里更清楚是部队给每个战士配发的药物、纱布,装满鼓囊药包对他特别的关爱和保护。从此以后,他把这个留有两个弹孔的药包随身携带,视为生命之宝,奋勇杀敌,表现突出。后来,他被部队挑选进入空军院校学习,成为一名飞行员,担任过支队长,先后荣立二等功、三等功8次,为世界和平和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日前,在东海县双店镇南双村家庭民俗文化陈列馆,78岁的老党员苗少昌精神矍铄,绘声绘色地向前来参加传统革命教育的离退休老干部讲述身边老革命、老战士的战斗故事,“实景式课堂”展示战火纷飞年代的战斗场景,让大家接受一场生动的战争史和爱国主义教育,无不心潮澎湃、斗志昂扬。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几天,当地的一些中小学生、机关团体和离退休老干部纷纷慕名赶来苗少昌民俗文化馆接受红色文化教育,让他的民俗文化馆热闹起来,应接不暇,喜出望外。

在双店镇南双村,提起老党员苗少昌,乡亲们都知道他是个红色老物件收藏家,从双店镇水利站长退下来后,他热衷于收集农耕文化老物件和撰写回忆录,利用自家新建的三层小楼,自费办起了民俗文化馆,收藏了二百多种、上千件老物件和纪念物品,分设农耕文化、生活变迁、乡村技艺和红色传承四个大类展区,吸引党员干部、周边群众和中小学生慕名前来参观学习,接受红色文化教育。2020年被授予“最美东海人”,受到了县委宣传部的表彰和奖励。
为了把民俗文化馆打造成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从小就对革命先烈心存敬仰之情、崇拜战斗英雄的苗少昌骑上三轮车,走村串户,不辞辛苦,丰富馆藏。一枚枚不同时期的军功章、纪念章;一个个退伍证、复员证、立功证、军衔证,还有一件件军大衣,一顶顶军官帽以及八路军、民兵、儿童团使用过的手榴弹、子弹壳、红缨枪都被一一收集上来,归类上架,贴上标签、打上印记,乐此不疲。

岁月催人老,风定落花香。考虑到镇里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战士、老英雄一天天老去,相关资料如不抓紧进行“抢救”和挖掘整理,后悔莫及。苗少昌风风火火请来照相馆里的摄影师,为老战士、老英雄拍摄照片,逐门逐户走访采风,精心为他们写史立传,设立《致敬最可爱的人—革命老兵》红色展区,将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战斗故事编写成《革命老兵英雄传》,分期发表在双店镇的《月牙墩》文学期刊上,供读者学习阅读,引导人们崇尚身边的革命英雄。

光有这些红色老物件放着可不是他想要的,如果能还原一个抗战时期的真实“场景”,让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孩子们可以体验和重温抗战的艰难困苦,多好啊!他想起了村里的老民兵队长讲述的1943年日本帝国主义在竹墩教会堂建立据点,南双村民兵利用村头岗楼昼夜值班站岗防御,于是他眼前一亮,决定建一座土炮楼来让后人铭记这段历史。他通过走访,征求老党员、老村民的意见和建议,查阅相关资料,从一份老报纸上找到土炮楼的建筑模型,自己绘制了建筑图纸。2024年12月,由他个人投资9600多元、占地15平方米、楼高4.5米的土炮楼拔地而起了。他对楼内进行了一番布置装修,在炮楼三面墙上凿出三个瞭望窗口,里面放置红缨枪和木制步枪。外围支起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碾米磨面支前用过的碾盘和石磨,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不仅成为当地一个乡村体验基地,更成为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阵地。

在红色老物件展区,老党员韩光华好奇地摸着木毂双轮牛车和独轮手推车,这瞅瞅、那看看。苗少昌连忙上前解释说:“这两个老物件是我从前顶村收集上来的,我们双店是革命老区,当年大伙就是用它们运输弹药和军粮上前线,支援淮海战役的。都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小车推出来的,这话一点不假。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也是全民拥军的伟大胜利。”

在一旁的双店镇离退休老干部党支部书记卞秀平感慨地说道:“充分挖掘本地红色资源,声情并茂讲述身边的战斗故事,让这个红色民俗文化馆办得接地气、有特色。它是我们离退休老干部和青少年学习党史和红色文化教育的好阵地、活动教材。我们要以革命英雄为榜样,心怀敬仰,传承红色基因,艰苦奋斗,砥砺前行,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新双店贡献‘银发’力量。”
(宋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