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江苏网_江苏网_大苏网_江苏资讯-江苏头条

致敬2021,因为南京有你

这一年,南京上了很多次“热搜”,但依然站稳了各大“榜单”。回顾这一年,不少人不约而同的一句话是,真不容易!对于每一个普通的南京人而言,念兹在兹,城市的命运和个体紧密相连。时代大潮涌动之下,每个人都需努力向前,汇入生活的川流。

年近岁末,盘点过往。《南京观察》特意避开闪亮的新闻主角,把2021年最后一期的首版留给这些不事声张的人们,倾听各行各业普通人的声音。

从他们的家长里短、只言片语,也许可以捕捉到你我的身影,触摸到这座城市的脉搏;从众声喧哗中打捞坚定的声音,找到同向而行的力量,可以体会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平时看着温润质朴,但当风雨来袭时,却迸发出昂扬的斗志、凸显出顽强的韧劲、磨砺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意志品质……”

这一年,被信任和托付的感觉真好

“前任社区书记辞职了!家里孩子小,照顾不过来了。”去年8月份,周静娅赴任秦淮区四方新村社区党委书记,可以说是“火线救急”。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光华路街道最大的一个社区,下辖5个小区,居民1.6万人。其中,四方新村里就住了5212户,这是一个已有20多年历史的拆迁安置房小区。

“来的时候整夜睡不着觉,但来了就要干好。”周静娅说,是小伙伴们暖心的话支撑着她。17个人的社工团队有7个90后,年轻人们说:“书记,我们就指望你,你往前冲,我们就跟着冲。”这给了周静娅勇气和成就感——“我给他们和社区安全感。”

在社区一线干了近10年,今年是最忙碌的一年。一路都是“大战”“大考”。去年底忙完人口普查,社工们还没来得及喘口气,脚不点地地忙起了一月、三月社区党委和居委会班子换届选举,投票率就是直接检验社区发动群众的能力。五六月份的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则是一场硬仗。四方新村里设置了一个接种点,5000多人次不出小区就能打上疫苗,小区居民对社区新班子刮目相看。

七月份的禄口机场疫情更是一次大考。“前后五轮全员核酸检测,每次都是从早晨6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这是社工们最苦最累的时候。”周静娅说,高峰期小区里有100多位居民居家健康监测,社工们还要“兼职”上门送外卖、收垃圾。

“真是没有一点喘息的时候。”周静娅说,让她很庆幸的是,重压之下小伙伴们都扛住了,没有一个离职“跑路”的。文明城市创建已成为社区一项日常工作。周末加班是常态,熟练地拎上涂料桶到楼道里刷牛皮癣。久而久之,大家散步形成了默契,走着走着一个人不见了,那肯定是去捡垃圾了。“大家养成了洁癖,就像树叶掉在地上,看着都觉得难受……”

从一开始“这个小丫头怎么样,能把小区搞好么?”的质疑声,到如今“干得还不错,和我们还挺聊得来”,居民的评价就是最好的肯定。“今年是最辛苦的一年,也是收获最多的一年,被信任被托付的感觉真好。”周静娅说,一个最明显的变化是,社区党支部在微信群里讲话特别管用、一呼百应。

告别最艰难,一切都在好起来

对于在机场从事客舱保洁工作的周小琴(化名)来说,变故在这个夏天来得猝不及防。

她原本为6岁的儿子报了一串补习班:拉丁舞,跆拳道,包含语文和数学课的幼小衔接班。几点上课几点下课,周小琴的时间安排也紧跟着换了一茬。

“没想过这种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真的没想到。”7月20日中午,原本正常上班的她和同事接到通知,机场有人核酸检测呈阳性,下午的保洁工作取消。当天晚上,南京发出有关禄口机场疫情的第一则通报。

第二天下午,作为密切接触者,周小琴和同事被两辆车子拉到一处酒店,接受集中隔离。晚上8点,周小琴接到电话,被告知核酸检测呈阳性,尽快收拾东西,有车来接!

那一瞬间,周小琴有些许恍惚。她成为了新的传播节点。同住的儿子、女儿、丈夫、父母,还有每天在一起吃饭的弟弟和弟媳,都被隔离,后来的检测结果显示,她69岁的母亲和70岁的父亲也感染了新冠肺炎。

生下儿子之前,周小琴一直在镇上打零工。为了找个安稳的工作,方便照顾小孩,她来到机场,干起了客舱保洁员。为了多挣钱,她疯狂加班,经常连上四天班才肯休一天,有好几次,她早上5点刚下班,回家洗了个澡又赶回机场。最多的一个月,加班费拿了快三千元。眼瞅着7月份基本工资刚涨了一点,疫情来了……

隔离期间,她和同事通电话,总是没说几句就开始哭。周小琴反过头来安慰她们:“不要钻牛角尖。我们这个年纪的人,上有老下有小,正是做顶梁柱的时候,要想尽一切办法向前看。”

这半年,她渐渐从消极的情绪里走了出来,“这个病就落在你头上,这是没办法的事,你只能去面对它、战胜它。而且,政府从头到尾免费给你治疗,还有什么不满足?”

但父母的遭遇还是会让她很有些难受。老两口康复后回家,一时找不到人说话,每天吃完饭后出门去爬山,碰上了一位熟悉的年轻人在钓鱼,小伙子吓得鱼竿都不要跑走了。她无奈又气愤:“政府花钱给我们看病,肯定治好了才会放我们出来。这道理,老人不懂也就算了,天天刷手机看新闻的年轻人,咋就不明白呢?”

不过,让她得以释怀的是,生活正逐渐回到原先的轨道。她的儿子升入一年级,回到学校继续上学,不会有人讨论他和他的母亲在这个夏天经历了什么。她的丈夫17岁就出来打工,学会了水电装修、电焊等一众手艺,但苦于没有技术证件,路子越走越窄。隔离结束回家后,他打算报一家技工学校,考个证。“这样以后找活儿,腰板能稍微硬点。”

回家种地,从头再来

“订单一个接一个,每天四五百单快递,干起事来都更有劲。”临近春节,31岁的邵立昌忙得不亦乐乎。前不久,他刚收割完在江北新区承包的近3000亩水稻,实现了自己的第一个丰收年。

去年之前,邵立昌还在南京市区干着酒店管理的工作,拿着高薪。父亲邵名文则在浦口区经营一家种植合作社。自他记事起,父亲就在承包土地种水稻。“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忙到头也挣不到什么钱。”

“父亲一腔热情,我却替他担心销路。”邵立昌一直在给父亲开拓市场,“兼职”卖米。但情势反转来得很快。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酒店业务不景气。父亲却给他报出了喜人的数据:合作社有6000亩土地,2018年大米销售60万斤,到2019年就过了百万斤,2020年还有大增长。

那一刻,邵立昌“动摇”了。再三思考后,他决定辞职。这个从乡间走出来的小伙子,决定退后一步,换条路径闯自己的事业。“搞农业,这是最近的一条路。”

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都是机械化搞定。过去承包50亩地,需要一两百号人扑上去干活。现在合作社6000亩地,十多个社员就全部搞定。“哪里还是过去‘一亩三分地’的样子。”参观完父亲操持的种植基地后,农业和父亲在邵立昌心目中的形象顿时高大了起来。

“我能给这片土地带来什么?”邵立昌望着连绵成片的稻田,有了更为长远的想法。农业机械化、大米品牌化这些事情,父亲和乡亲们已经打下坚实基础,“我需要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眺望得更高,这才是新农人的模样”。今年初,邵立昌承包了江北新区近3000亩土地,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也种起了田。

种植面积大,用上无人机巡查。图像显示发白处就是土地不平整,水位不够;幼苗期显示特别密集,肯定是长草了。到了七八月份的秧苗生长关键期,他一趟趟下田巡查,皮肤晒伤好几回,人也黑了不少。现在,公司开发了11款大米产品,产品线覆盖低端到高端,销路不愁。

如今,更多年轻人也愿意去重新认识这片土地,父亲的合作社里,年轻身影已达到四成,自己的公司里“90后”占到近一半,都有着大专以上的学历。

跳脱“大厂”,拥抱“不确定性”

“老婆上周生了,最近几天都在北京!”电话里,32岁的冷聪掩饰不住喜悦。对于南京北京之间往返的“高铁族”冷聪来说,2021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两件:团队披荆斩棘研发的产品越来越成熟、“小公主”来到身边。

冷聪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自动化专业,保研进入中科院自动化所硕博连读。从阿里巴巴北京总部离职后,他来到南京,担任中科院自动化所南京人工智能芯片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去年初,该院主导自主研制的世界首款低比特量化神经处理芯片流片成功;9月,冷聪有了新使命,带领研究院孵化企业——中科方寸知微(南京)科技公司闯市场。从埋头基础理论研究,到“下海”掌舵科创企业,人生轨迹迎来一次大转变。

手握硬核技术,公司初创时即获机构投资数千万元,今年营收预计超2000万元。“南京给了我们最好的创业环境和最大的支持,有些方面甚至极具魄力。”在冷聪看来,南京在新技术应用场景落地上的支持比真金白银更重要。让他倍感温暖的一件事就是,麒麟科创园管委会拿出地下停车场给团队做智慧化改造“练手”。“这好比是我们的练兵场。团队的硬件技术、AI识别软件、系统整合、工程能力等都得到了全方位锻炼。”

“一年有70%时间在南京,10%出差在各地跑,剩下时间才能在北京陪家人。”回顾这一年,冷聪忙碌又充实,晚上11点前很少下班,有时一天要开十几次会,同步推进研发和市场开拓。“创业最大的乐趣就是挑战未知,这是按部就班的工作体会不到的。”这也是他当初没选择留在体制内、离开“大厂”创业的原因。

疫情给各行业带来很多影响,但冷聪认为,有志气的年轻人不会贪恋稳定体制,而是会选择加入创业团队,去拥抱不确定性。如今,南京科技型中小企业已超万家。冷聪率领的创业团队已经超百人,平均年龄27岁,最小的是1999年生,研发人员超九成是硕士以上学历。公司墙上贴着他们的企业文化信条,只有六个字“务实、务实、务实”。

飘在海外,出国后会更加爱国

“年关将至,心情复杂。项目推进顺利。没有一人感染。”

12月24日,斯里兰卡科伦坡首都机场改扩建项目部,7位来自中国化学工程第十四建设有限公司(简称14化建)员工通过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向总部述职。

在视频会议界面闪烁的头像里,一个头像下有一行小字“努力赚钱 保护媳妇”。

旅游业是斯里兰卡支柱性产业,科伦坡首都机场改扩建项目列入斯里兰卡国家重要战略项目,中国、新加坡组建联合体共同承建。

费控经理赵通在单间宿舍完成了述职。他订了12月31日回国的航班,按规定回国前要进行21天隔离。这趟出国,小伙子在斯里兰卡足足呆了26个月,归心似箭。疫情发生后,所有员工严格遵守防疫规定,只能在住宿和项目现场“两点一线”出现。赵通原本有机会回国,考虑到自己和前来接替人员,都要有个把月用于隔离,这势必影响工作,小伙子最后还是选择留在项目组。

今年3月,我国开展“春苗行动”,帮助海外中国公民尽快接种新冠疫苗,14化建的员工在当地率先打上新冠疫苗。去年疫情发生后,口罩、消毒用品、药品也是源源不断从国内寄来。

“项目上其它国家的人员对我们都很羡慕。”赵通说,疫情发生后,亚太地区不少国家包括斯里兰卡,经济受很大冲击,物价大涨,拿日薪的低收入群体,生活都成问题。“出国后会更爱国。”赵通说,国内经济发展、组织抗疫,井井有条,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斯里兰卡东南方,4000公里外的印度尼西亚,青山工业园,14化建承建的焦炭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中。24日,该项目的费控经理王学奎正在处理工程款,以便及时发放工人工资。“当地人已形成共识,中国公司给的工资高,大家都愿意跟着中国公司干。”王学奎介绍,施工现场有工人7000多人,其中中国工人260名,印尼人有500多人。大家严格遵照国内和当地疫情管控要求,目前没有出现一例感染。他说,这个项目施工以来,吸引了多个公司前来考察,他们希望中国公司去承建其它项目。

今年1-11月份,南京企业在“一带一路”承接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12.9亿美元,全省第一。目前仍有9000名南京企业员工在境外执行工程任务,他们每一个人的坚守和付出都是“开放南京”的生动故事。

留在南京,这里的每个人都很努力

22岁的巴基斯坦小伙马德说,如今南京就是他的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

“中巴关系非常友好。在巴基斯坦有很多中国人,很多人很向往中国的快速发展。”马德说,大部分人并不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文也很难。但越来越多年轻人认识到,中国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学中文会有用。

在收到5份各国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后,他坚定地选择了来南京,“因为我喜欢物理和数学,想学航空工程,这里的大学是全球有名的学校。”如今即将结束大一学业的他,已经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接下来要扎根这座城市,努力读到博士。

“在这里,很安全。”马德说,这是他跟家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我有3个哥哥、4个姐姐,我是家里最小最受宠爱的。只要一声抱怨,就会有一张回国的机票。”马德说,选择一直留在南京,一方面是因为这里有自己的学业和梦想,另一方面是因为这座城市很宜居也很安全。

今年7月份的疫情,让他对这种城市有了全新的认识。“大家都很守规矩,平时呆在家里。做核酸排长长的队,耐心等待,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别人的安全。”他告诉记者,如今他已经顺利接种了两针疫苗,等待间隔期够了就要去打加强针。“在这里,我就是南京人,也要遵守规矩,没有例外。”他打开手机,屏幕上都是中文APP,迅速地打开了苏康码。

为什么中国能做到这么好?马德找到的“密码”是:“努力!在这里,每一个人都很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这种有序而奋发的状态感染了他。

“中国的朋友从小就被教育要不断努力。相比之下我们有点懒,现在才明白了这个道理。”马德的中文越来越好,如今甚至搞懂“内卷”的含义。如今他和中国同学一起上大课,每次要提前半小时来占座,否则就抢不到前两排了。

“我不是‘打工人’,我是学生。”生性幽默的马德喜欢这样介绍自己。不过他告诉记者,南京这座城市让他着迷,他要在这里成为“打工人”。选择南京、留在南京,这成了不少留学生的共同选择,让马德特别开心的是,他最好的朋友今年毕业,如今在南京一所中学当起了外籍老师。(本报记者 仇惠栋 董翔 胡明峰 李凯 实习生 许栩然)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友情链接

    江苏网是江苏较大的资讯网站、较具人气的交流平台、较具影响力的本地门户网站。南京市、无锡市、徐州市、常州市、苏州市、南通市、连云港市、淮安市、盐城市、扬州市、镇江市、泰州市、宿迁市、房产、装修、汽车、婚嫁、旅游、亲子、求职、招聘、教育、美食、生活、交友等。